top of page

《呼喚「博雅管理」教育》

作者:王光麗

彼得 • 德魯克管理學院院長

本文刊登於上海財經大學《外國經濟與管理》2017第39卷第6期

呼喚「博雅管理」教育

今年4月中旬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知約瑟夫•馬恰列洛教授受德魯克於1994年10月給《經濟學人》編輯Bill Emmott一封回信的內容啟發,寫了《A Year with Peter Drucker》(中文譯名:卓有成效的領導者)一書,讓我對這封信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心。德魯克在這封回信中,主要就《經濟學人》刊登的一篇文章中一些與事實有出入的地方進行澄清,尤其是他對大學教育理念的看法,他研究管理的使命,以及他創建高級管理人員管理課程的洞見等的闡釋,晶瑩剔透,擲地有聲,貫徹了德魯克一向的睿智、洞察、大膽和真誠。看完後感覺十分震撼。他所提出的問題與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現實環境仍十分相關,值得我們認真審視當今大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思考管理教育的方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國傳統智慧早已道出大學教育的真諦。大學的宗旨是培養塑造具備高尚品德、追求真理、貢獻社會的人才;管理教育更應是培養有責任心、使命感、對未來社會發展有承擔的管理者。在這封信中,德魯克毫不隱晦他對「哈佛、史丹福」以前有過的教育理念很不認同。在他眼裡,背棄大學育人的宗旨,而公開宣揚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將學生變成富有之人,無疑體現倫理道德淪喪。德魯克凌厲痛斥的筆鋒背後,隱含著他對這些殿堂級大學迷失的切膚之痛,同時也反映了他深切的擔憂。

親身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見證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德魯克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開始研究管理並創建了這個學科,希望通過負責任的管理減少社會因變革和動盪給人類帶來的痛苦。他認為管理是關於人的活動,因此管理者需要洞察人性,管理者在做出任何選擇的背後都離不開價值觀、承諾和信念的支撐。因此,管理既不是一門科學,也不是一門脫離實際的人文修養學科,而是一門技藝,讓勞動者釋放善意和潛能,自由創造利於社會的成果,並在這個自由創造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德魯克把它界定為「一門真正的博雅藝術(A truly Liberal Art)」。縱觀德魯克一生的工作,他研究管理的使命一直沒有改變,那就是基於他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不論從事什麼工作的人,都可以通過學習管理實踐達至卓有成效,綻放出生命的光彩,實現做人的意義。

德魯克的「博雅管理」思想,影響著一代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吉姆·柯林斯在《基業長青》一書引用了很多成功的實證。很多傑出的管理者和管理大師尊稱德魯克為導師,感謝他的啟發令他們思考一些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環顧當代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的科技公司,如谷歌、蘋果、臉書、亞馬遜等,他們成功的背後都投射出濃厚的人文關懷、利他思想和真誠共用的創富理念。德魯克「博雅管理」的思想正在被廣泛傳承。

今天無論是營利或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者,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有一真理恒久不變,那就是人類對美好生活與文明社會的嚮往和追求。在一個關愛的社會,任何成功創造客戶價值的企業,他們的工作最終都會回歸到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和對社會長遠進步發展的承諾,這也是德魯克「博雅管理」的本質。「提問正確的問題」是21世紀成功的關鍵,管理者所做出的選擇需經得起良知的驗證和時間的考驗。「提問正確的問題」最終可以帶領我們走向通往真理的大門。

德魯克這封信也提醒我們再次審視德魯克管理學院的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德魯克學院是德魯克生前親自授權、唯一以他名義在中國成立的管理學院,目的就是為中國培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深信只有植根於本土文化土壤裡成長的人才,才最適合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經過過去十幾年的努力,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中國管理者通過德魯克學院學習德魯克的管理實踐理念。近兩年,德魯克學院在香港成立了德魯克實驗室,專注研究「博雅管理」教育與實踐。我們通過與海內外著名院校合作,致力於讓「博雅管理」教育再次走入大學的學歷教育,尤其是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讓中國的年輕學子在大學期間及時接觸到「博雅管理」的理念,成功開啟他們通向東西方智慧的大門。

德魯克這封信有機會能與中國的廣大讀者見面,在此特別要感謝李平教授。他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與他的博士生一起完成翻譯工作,旨在推動「博雅管理」教育與實踐在中國的落地生根。我們衷心希望更多中國的管理學者與管理實踐者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推動「博雅管理」在中國的土壤裡生根發芽,生生不息。


bottom of page